当前位置:

我的“心”体验 生态绿都崛起在湘江之畔

作者:刘京虎 编辑:张子星 2016-09-27 10:37:22
—分享—

 

  “千里湘江,醉美昭山”。这是生活在湘潭昭山示范区的人们最引以豪的一句话。湘江流经昭山的30公里水域,被湖南的环保志愿者称之为“能映出笑容的清水”。而昭山示范区68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拥有一个诗意的称谓:绿心,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称之为绿心守护者,每天上山巡逻,保护昭山的一草一木,便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今天关于昭山绿心的故事,我们将从昭山示范区社会事业部一个叫贺洪源的人说起。

  贺洪源是昭山示范区社会事业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的工作职责,就是指导示范区内各个村的森林培育和保护工作,最近两年里,昭山示范区里又新培育了6000亩森林,他要赶在这个月的月底前,再到各个村巡视一遍,确保新培育的树苗能健康成长。

  贺洪源说,这批新种下去的香樟、楠木、杜英等珍贵苗木,是昭山示范区从2014年开始花了大力气种下去的,最近两年里这些苗木都在健康成长,尽管离成才还要很多年,但是这些苗木带着昭山人的希望,渐渐变得郁郁葱葱。

  专职从事森林培育和保护工作的贺洪源发现每年四次的“我为绿心添新绿”植树行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有省市领导出现在种树人群中,他的同事们几乎人手都有一套植树工具,上班之前下班之后都会到附近的山头种植一两棵树苗,更让贺洪源惊喜不已的是,昭山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不降反增,每年以1.5%的速度提升。他说,在昭山,植树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贺洪源告诉我们,昭山全区51%的土地已经被划定为“禁开区”,示范区也和各大投资商约定了建设中的三不“主义”:山不推,树不砍,水不填。最近几年里,原来让环保部门头痛的高污企业变成了让文化部门欣喜的创意产业,原来搞加工制造的企业主变成了种树添绿的领头人。新修的道路绕山而过,山体完整的保留下来,保护生态资源的理念始终摆在第一位。贺洪源指着新修的昭云大道,他骄傲地告诉我们,路修到哪里,我们的绿化就绿到哪里。

  绿化面积逐年加大,压在贺洪源和同事们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如何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森林,成为他们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昭山示范区的绿化面积在逐年增加的同时,各种防范森林火灾的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这片绿心,昭山示范区灭火器材越来越齐备,昭山消防站和26公里长的生物防火带,让森林安全多了一份保障,最近几年来,昭山示范区里的居民们保护森林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村民杨协兴开了一家大槐树农家乐,尽管位置比较偏僻,但是周末的生意越来越火爆,他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他觉得这些都得益于昭山优美的环境。

  杨协兴家门前有一棵郁郁葱葱的槐树,他的农家乐正是因此而出名,几年前有人几次想买下这棵树,都被杨协兴拒绝。杨协兴说:“我不卖,长这么大不容易,生态环境是大家的。”这就是昭山人的绿心情怀……

 

  新闻短评

  从绿色景区、绿色社区、绿色工地,“两型”生态理念在昭山随处可见,“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一块块保护界碑,时刻在提醒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不能有破坏绿色的行为。昭山示范区的种种措施,看似束缚了发展的手脚,然而这些措施带来的,是用高端化产业项目走绿色崛起之路,这是湘潭“两型”探索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昭山在一步步探索中,不仅实现经济发展的质优量升,也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提升”,成功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作者:刘京虎

编辑:张子星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塘经开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