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叩访富厚堂

来源:绿心昭山 作者:郭建兵 编辑:张子星 2016-09-14 16:50:55
—分享—

  作为湘军的后代来到了富厚堂,心情是十分复杂的。虽历经百多年的风雨,曾经的侯府仍然以其高大气派在向人们展示着百多年前这家主人的尊荣。而从我内心看到的富厚堂,仿佛是累累白骨堆砌而成,听到的是百多年前水深火热的人们阵阵的呻吟。

  富厚堂的兴起,源于曾国藩的勤奋努力

  在曾国藩未入仕之前,曾家顶多算是一个湘乡边远地区的小地主,家境也并不十分宽裕。中国祖辈教育后代的方式在曾家也没有什么特别,无非就是从小要学好圣贤文章,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求得家庭荣耀,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是在资质并不上等的曾国藩心中,发狠、努力、湘乡人的霸蛮精神可能更加深入骨髓。在读书的时候,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用功、刻苦和努力。他对目标的追求也超乎了常人的意志,即使他在点中翰林,在旁人看来已功成名就之后也并没有放弃对自己的严格修炼,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以求人生的真谛,使一个中榜的学子不久便能做到名动京师。正是由于其一番的刻苦努力,在那个落后的社会实际已十分动荡不安的时代、太平天国兴起仿如干柴烈火迅速燃遍半壁河山之时,朝廷、时代、社会同时选择了曾国藩。

  由书生转变成水陆统帅,曾国藩其实走得很不顺利。一是朝廷的猜忌,经常让他内心隐隐作痛,又要利用他消灭太平天国,又担心其失去控制,给予极少,苛求很多,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朝廷实际对这支军队是十分吝啬的。二是在战争中,湘军的战果是败多胜少,屡败屡战,以至于因战斗的失败而至曾国藩不得不多次选择投江,其艰难困苦真是难以言表。

  毕竟是不同于常人的曾国藩,在历经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后,曾国藩以其超人的毅力和湘乡人的“挺”字功夫,终于熬到了胜利的到来。在帮朝廷消灭太平天国隐患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了千古留名的晚清第一中兴重臣,不但自己功成名就,自己的兄弟也成功走出了一条由军功入仕的道路,也成就了三湘子弟“无湘不成军”的美名。这些成就的取得,均得益于曾国藩的勤奋努力,不断追求完美人生的结果,这高大气派的富厚堂无不是曾国藩的点滴心血累积而成。

  富厚堂的兴起,得益于太平天国高层的内讧

  洪秀全,广西的一个落第的秀才,以教门童糊口为生,在晚清统治腐败透顶时乘势而起,以拜上帝教迅速聚拢数百万之众,浩浩荡荡夺取南京,江南的半壁江山尽归期统治。

  太平天国的兴起,不是因为洪秀全的文武才能,而是在长期生活在黑暗统治下的劳苦大众的心愿所向。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仿如一点火星迅速点燃了积压的巨大民怨,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在晚清实际已无力维护其统治的时候,资质低等的洪秀全并不能把握大势。打下南京后,他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过上比皇帝还皇帝的生活,出入是六十四人大轿、人们不得目光直视天王、常年深居宫中由女官陪护等制度,无不是在展现着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都是在为他自己当皇帝才带领弟兄们创建的。翻阅太平天国的历史,方知洪秀全领导下的这个统治,若取得江山后有可能不会比当时晚清统治好到哪里去,对于人们有可能是另一种灾难。正是由于其内心穷奢极欲的享乐心理,所以在众位将领提出要挥师北上,全面彻底推翻晚清统治时,洪秀全怎么也挪不动他那养在深宫享乐的脚步了,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搪塞各位将领。

  平庸的洪秀全没有远大的眼光,但其麾下却不乏能人之辈,老广西杨秀清就是一个精力充沛、魄力十足、能征惯战的高级将领。在杨秀清未遭毒手之前,太平天国一路都是兴旺之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的军事才能远在洪秀全之上。但洪秀全狭隘的心肠并不是以太平天国的事业为重,而是处心积虑的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处心积虑的要维护自己深宫中安逸的享乐,所以,他向杨秀清举起了屠刀,一夜之间将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数万弟兄送上了不归路。

  洪秀全的这一刀下去,无疑是帮了曾国藩的大忙。在天京内讧之前,曾国藩的湘军被翼王石达开打得是节节败退,困守江西。朝廷不信任,江西地方官处处掣肘,恶毒攻击,战局又十分不利。曾国藩当时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绝路,以至于自己都发出了“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的哀嚎。太平天国成就了曾家军,成就了湘军,由于自己的内讧,太平天国一天天的衰败下去,直到最后走向灭亡,而湘军在那时起就一步步走向了兴旺。曾国藩晚年曾对骄横跋扈的九弟曾国荃说出了真心话,长毛不是我们灭的,长毛是自己灭了自己,这个是“气数使然”。

  “气数使然”只是人们对运气的一种迷信,而真正的原因还是在自身,是一种必然。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自身理想信仰的缺失,是导致自身悲剧的必然,这个必然的因素,最终成就了湘军的地位,也使小天堂短暂的虚华成就了荷叶塘的高大气派的富厚堂。

  富厚堂的兴起,源于苦难深重的人们难以找到出头之日

  洪秀全创立拜天帝教时,入会民众都是由于生活困苦、饱受黑暗统治和欺凌、心中盼望着能跟随天国一起走上幸福生活道路而参加的,这是真实和直接的原因。其实,湘军子弟又何尝不是跟太平天国的兄弟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不是盼望着过上温饱的生活。曾国藩在家乡办团练时,来投军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家手把锄头种田的农民,都盼望着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搏得个封妻荫子,但现实迎接双方兄弟的却是另一种灾难。

  翻阅家谱,方知我的四、五世祖均参加了湘军,谱中记载,均官赠武功将军。我不知武功将军是何级别,有何荣耀,只是我懂事以来就知祖上十分贫寒,以至于现在这些武功将军的祖坟都难以寻觅。更苦难的是我的一个叔祖,在湖北剿捻过程中不幸阵亡,家中的妻子怀着腹中的唯一的儿子在享受诰命夫人虚荣的同时,凄苦地过完自己孤儿寡母的一生。这不是一般的家谱,是一部真正的近代血泪史,它无声地控诉着社会的黑暗、人们的困苦。

  两个大集团的弟兄,为了自身一个共同的目的,希望能过上好生活而在战场上拼杀。拼杀的实际结果一个是为了洪秀全的皇帝美梦,一个是为了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战场上不断的形成尸体、累积着白骨,在更多的抱着朝廷赐予虚授的将军空衔后,在追求天国遍地封王后,不断地将自己和亲人拖入灾难的深渊。

  湘军打下南京后,富厚堂盛极一时,荣耀一时。当时也有很多的湘军阵亡将士家人也到富厚堂讨过生活,无不是痛苦而归。这富贵至极的富厚堂,虽然由自己的丈夫、父亲、兄弟、儿子血肉之躯堆砌,其实一点一滴并不属于自己,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自己甚至都不属于自己了。

  富厚堂的兴起,源于我国千年奴性文化的根深蒂固

  我们从接触孔圣人开始,学习的就是仁义道德,但纵观千年的历史,无不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而这争夺的目的,无不是为了高高在上,奴役人们。实际上千年历史在奴役与被奴役中交替进行,千年的文化无不是在教人奴役和被奴役。要使不被奴役就必须勤学发奋或者揭竿而起,这样才有可能拼得一官半职,才有可能成为奴役别人之人。可想而知,通过这些渠道达到奴役人的目的有几个还会良心发现呢?这一帮人本身就是在奴性文化的驱使下朝着奴役人的目标奋进。洪秀全、曾国藩等无不是在奴性文化洗涤下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更为可悲的是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从内心只认可奴性文化。家庭没有基础,凭借的是血肉之躯,明知自己被奴役却甘愿受奴役,总是异想天开总有一天能奴役别人,全然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平等,全然不顾身家性命,不顾家庭痛苦,在奴役与被奴役中挣扎。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之初有句名言,叫“蛮”字为主,“打”字向前,这就是奴性文化的最好写照。当然,曾氏兄弟是成功了,他们奴役了千军万马,他们也使千万被奴役的对象所景仰,但他们的荣耀实际是建立在奴性文化的悲哀之上。

  如果我们没有奴性文化,我们不会羡慕当官;我们没有奴性文化,我们不会羡慕发财;我们没有奴性文化,我们就更不会相信杀掉苦难的兄弟就可以封妻荫子,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都有同样的人格尊严,都不应去成为富厚堂下累累的白骨。

  很多时候,我希望富厚堂能够消失,因为它的荣耀是千千万万家庭的苦难堆砌而成。它应该俯首,应该低眉,应该愧对亿万的生灵。而此时,我但愿它永远存在,不是由于它的荣耀,而是要让后人看到它身后苦难的历史,要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美好的生活。

  其实,曾国藩最后也看到了这社会纷繁复杂的黑暗,所以一再告诫子孙,不要为官,千万不要带兵,打仗是世间第一作孽之事。在传授子孙“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同时,也将自己推上了真实的圣人之峰。

  但愿,在其气派辉煌的外表下,构建在人们苦难深重之上的富厚堂,能给人们一个清醒,还人们平淡、真实的生活。

来源:绿心昭山

作者:郭建兵

编辑:张子星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塘经开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