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日报头版】昭山示范区:“精准扶贫”出真招见实效

来源:湘潭日报 作者:胡宁 编辑:张子星 2016-11-01 11:52:41
—分享—

  湘潭日报10月31日讯(记者 胡宁)送技能、送岗位、送温暖,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整合资源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所需,增加投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昭山示范区多方位探索“精准扶贫”模式,为群众纾困解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日,昭山示范区开展的“岗位技能送上门、就业服务下基层”活动来到了昭山镇高峰村,一场花卉园艺技能培训吸引了当地近50名花卉园艺种植户及村民参加。湘潭市园艺花卉专家为学员们进行了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花卉盆景发展前景,果树发展前景与栽培管理实用技术等多方面培训。“我们将会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期分批对缺少就业技能的贫困人员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有需求的贫困户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增收脱贫技能。”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昭山,合作社发挥的作用让不少贫困群众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在昭山镇幸福村,如今一片片绿色的茶园让村民的日子更有了又盼头。村民邹迅希告诉我们,以前,茶农们因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科学种植方法,茶园的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较低,每年的收入都不高。后来,成立了铜珍湘波绿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实行病虫害测报、农资购买、技术培训、茶叶品牌和质量“五统一”管理,并免费提供施肥、修剪、除草等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合作社的模式使双方获得共赢,企业不愁茶叶来源,农民不愁销售市场。”幸福村支部书记戴金凤说,合作社成员之间发挥优势互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茶农真正得到了实惠。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发展社员65名,茶园面积达到400多亩。

  让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更是昭山示范区的创新和探索之举。青瓦泥墙,飞檐翘角,一栋栋改造后的民居散落在村道旁。10月29日,我们走进昭山镇七星村,这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无产业致富途径的相对贫困人口,通过房屋改造引导开办小商店、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2015年以来,昭山示范区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对昭山镇七星、红旗等村进行整体规划,引导村民对民居进行改造,加强村庄道路、水系、人文景观规划建设,着力保护农村生态和修复农耕文化,培育和扶持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努力建设成“处处是景点、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七星村贫困户谭春明,房屋由政府投资改造到位,如今养起了蜜蜂,自然蜂蜜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土特产。贫困户宋增树在改造后的房屋内开起了小商店,夫妻俩正携手奔小康;村民们种植的6000多株桃树、柚子、砂糖橘、橙子等果树苗木让游客们体验着采摘的乐趣与幸福。

  筑牢民生底线,多方位探索精准扶贫的模式。去年,昭山示范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今年,为确保脱贫贫困户不返贫、相对贫困户能够得到扶持,该区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在持续开展“千万帮扶”、“脚步为亲”、“一进二访”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精准扶贫”,强化全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积极构建棚改“昭山模式”,推进棚户区改造,建设生态新城、疏解民生之困;整合危房改造资金,对危房贫困户制定改造计划,重点帮扶基本无劳动能力和自筹资金能力的危房特困农户;继续开展兜底保障工程,对纳入农村五保和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贫困群体进行救助,对80—89周岁的高龄低保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的高龄生活补贴,对65周岁以上的半失能低收入老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季度给予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开展精准扶贫暨“三下乡”活动,为贫困群众送去蔬菜种子、科技书籍和就业岗位;通过区财政铺底投入、单位捐资、社会募集等方式,昭山教育基金广泛募集资金,积极开展帮扶助学……

  “我们要精准聚力,既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潜力,实现自主脱贫,又要谋求帮扶动力,通过发展村级集体产业项目进行扶贫兜底,探索一条产业脱贫攻坚的路子。”昭山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成秋兴对昭山的精准扶贫工作充满信心。他说,扶贫工作不仅要“输血”,更需要“造血”,不仅让他们快速“脱贫”,更让他们分享“幸福”。昭山示范区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有效的行动,探索精准扶贫的“昭山模式”,加快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来源:湘潭日报

作者:胡宁

编辑:张子星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塘经开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