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昭山“金砖”享誉三湘数百年

来源:绿心昭山 作者:石风 编辑:张子星 2016-09-14 17:04:01
—分享—

  时光的列车往往会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期而遇地发生交汇,从偶然的机会中发生出一些必然的事件来,昭山“金砖”就是在这样的交汇中脱颖而出。1852年8月至11月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军队在长沙展开了80多天激烈的战斗。那段日子里,长沙城内外炮火纷飞,杀声震天,在炸药的爆炸声中,多处城墙坍塌。在反复的攻防争夺中双方死伤惨重,其中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就是在天心阁城墙外死于炮击,后来太平天国军队不得不放弃北上,这就是太平天国军队的第一次攻打长沙。为防范太平天国军队的再次进攻,清政府紧急从昭山征调上百万块青砖加固城池,使太平天国的二次攻打长沙在坚固的城墙下以失败而告终。

  寻找远去的辉煌

  从易家湾老街往南过朝阳桥,靠近湘江边有一条破旧荒芜的半边街,这便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窑洲古街。来到窑洲,可以看到疏疏落落几户人家,没有炊烟,也看不到砖窑。四处打听后找到一位周姓的古稀老人,据周老爹介绍,他家是窑洲现存有窑还是自己烧制砖瓦的世家,到他这一代已是第5代,在此落脚近200余年,而在他家周围几个看上去像小山包一样的凸起便就是砖窑。

  关于窑州的文字记载,是这样描述的:“由无数次洪水带来淤泥沉淀而形成的泥洲。这里历来以生产青砖、青瓦而闻名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因此得名窑洲”。明末清初有汤益盛等几家砖窑,清中后期,胡子沛、罗光喜、邓德泰、朱义顺、朱谷初、周宪庭、邱玉茂、罗礼根、罗善初、罗文初等10人先后在窑洲新建砖瓦窑,以烧制青砖和青瓦为主。它们就是窑洲窑业史上有名的“十大窑厂”。

  到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邓汉东为首,组织了12人入股,新建了一座砖瓦窑,当时称之为“十二旭”。与此同时,吴汉清也兴办了一个窑厂,具有一定规模。到这时,窑洲上的砖瓦棚一个挨着一个,烟囱林立,窑洲的烧窑业极具规模。周老爹这个制砖世家有幸经历过几次“金砖”成名的大事。

  国防建设立新功

  新中国初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迫切需要加强国内的国防建设。当时的形势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在决定派出海空军入侵朝鲜的同时,就命令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出动,侵占我国台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既定部署。这样,美国就趁朝鲜战争之机,直接插手台湾问题,阻止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从1951年至1953年期间,台当局采取“敌前登陆、敌后特战、敌前袭击、乘势反攻、应援抗暴”的战略战术,先后对大陆沿海发动达上百次袭扰。1953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支援海南国防建设的活动展开了。易家湾窑业工会号召窑洲人民热情响应,踊跃参加。袁怀芝和蒋启元、袁冬明、朱文钦等9人组成砖瓦烧制小组,加入到支援海南国防建设的大军。炎热的海南岛环境十分恶劣,但袁怀芝等人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到烧制砖瓦的工作中。袁怀芝说,他们烧制的砖瓦主要用来建设驻海南部队的营房和军事防御设施建设。那些日子虽然辛苦,但如今回想起来,却是他这辈子最光彩的一年。“因为表现突出,我们还受到海南军区后勤部的表扬”,袁怀芝回忆说。

  不过,另外一只队伍支援湖南国防建设的活动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省军区后勤部为加强军事设施建设,急需大量高质量的砖,易家湾砖瓦厂组织专家实施技术攻关,为缩短工期,提高产量,改青砖烧制为红砖;并且改良做法,加了一道冲压提高质量的工序,这样减少了砖内的气孔和空鼓,加大了红砖抗压力和坚固度;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量多余的砖用于国有企业建设,国防建设只是又一次擦亮了昭山制砖这块金字招牌,周老爹一家就参与了这批次的红砖研究与烧制。

  昭山“金砖”的由来

  昭山“金砖”到底存不存在,它是怎么产生的?

  青砖在古代是奢侈品,是地位与实力的象征。一般只有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墙、烽火台、驿站、重要府衙才会用青砖建造,并且有严格的规定;朝廷功臣和大员住宅可以用,不过也都有规制,大家族的祠堂和庙宇也不例外。一般土豪级别的富豪、地主是用不起的,即便是使用了,而且质量不如官造、尺寸也不能一样。当然历代青砖都会有自己的“戳记”来证明身份。

  据地方史专家周磊的考证,古代制城墙实行责任制,一般都会加戳记。从这些青砖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光绪年间修城墙时曾成立了专门机构“城工局”负责修整或“某某年造”的字样;城墙砖如果来自基层,则有“上四都”这样的字;如果发包给窑户烧,则需压印窑工的名字,以示对质量负责。

  不过从近几年昭山示范区拆迁房屋清理出来零散的青砖看,也有不少惊人发现,确实有相关的戳记记载某批次的责任标识,当然在同一个批次中不是每一块砖都有戳记,只是有较少数量的戳记来证明身份。一般而言,在清朝官府征调定制的青砖中有不少只注明年号,没有产地,如在天心阁的青砖有些就只有“咸丰九年”的戳记。这也印证周老爹所说其祖上参与了咸丰年间制作青砖的说法,只是比“咸丰九年制造”还应该早些。

  事实上,千百年来湘江水的涨落让窑洲潮泥沉积,粉细粘稠,泥质特别好,是制砖和做瓦的最佳原料。砖瓦在古代属于大宗货物,陆路运输困难,成本极大,效率很低,在易家湾顺水至长沙则是天然黄金运输线,为窑洲向城市供货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加上窑洲制砖历史悠久,质量一流,汇集了大量的工匠,正是历代朝廷征调砖瓦的最佳选择。在昭山目前的发现中,出现了用特种模具制作的“官造”城墙砖和铺地砖,这种现象即便在国内也只在长城和故宫出现较多,省内几乎是空白。据有关专家考证,类似做法出现在汉唐时期,进入宋、元时期,湖南成为朝廷统治的重点,为加强控制,推进了烽火台、驿站、州府城墙等建设。他们推测“官造”城墙砖和铺地砖最晚于宋、元时期在昭山出现了。其中铺地砖质量在耐磨性、耐腐蚀、强度、承压等方面要求极高,其加工工艺复杂,敲之有金属声音,价格高出其它青砖很多,被称为“金砖”。

  那么这些历史悠久城墙砖和铺地砖怎么会出现在近代民居中呢。据考证,1916年谭延闿第二次督湘,促成长潭公路复工,至1917年1月建成大托铺至易家湾路段。长沙老城就是在长潭公路修筑中不幸被拆除的,也正是这次修路拆除了湘潭第一铺——昭峡铺和凤形山烽火台,把这些青砖用于修路铺地、砌排水沟、护坡等建设,部分青砖随之流入民间。

  “金砖”或重放异彩

  袅袅青烟在凤形山飘起,穿透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使古城长沙和湘潭得知有重大军情正在发生,用“官造”青砖和“金砖”堆砌的烽火台在宋元时期不知报送了多少军情,让城中百姓躲过了无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平时期,位于昭山下的湘潭第一铺——昭峡铺,接待着数不清过往的州府官员,还有传递家书的邮驿,青砖堆砌的驿铺将一份份的安逸留驻,将一份份欢乐送出,可惜那道历史的风景已离我们远去,再也找不到踪影。

  据了解,那种逝去的风景带来的遗憾,即将被填平。由传统青砖建成的凤形山烽火台、昭峡铺、山市晴岚小镇、宋家祠堂等,将按照历史上的原貌恢复,重现她们昔日靓丽的风采。更为值得期待的是这种青砖将按照历史上制作的工艺和规制在原产地生产出来。作为有悠久制砖历史的窑洲,目前周老爹还掌握着烧制城墙砖和铺地砖的家传绝艺,相信昭山“金砖”享誉三湘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未来昭山的旅游中,再次发出靓丽的光彩。

来源:绿心昭山

作者:石风

编辑:张子星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塘经开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