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湘潭站6月10日讯(湘潭日报记者 谭涛)湘潭有一条“大动脉”,那就是湘江。在湘潭8个园区中,有6个园区毗邻湘江,这为湘潭“滨江经济”发展埋下伏笔,也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初步统计,湘潭园区今年一季度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16.9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工业总产值451.7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5.7个百分点。显然,产业园区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但一个城市的发展远不是单纯地发展工业产业,我们更要以“产城融合”来打通城市发展的命脉。
发展的落笔要指向人
每天早上6点多,家住车站路附近的范伟准时起床,几分钟迅速梳洗后,开车赶往位于韶山市韶峰大道的公司上班,他每天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是两个多小时。其实范伟只是一类人的代表。市城乡规划局一位负责人说,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不断深化,园区也将随之发展,这也是产业规模效益和集约化效益的要求。但如果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脱节分离,就会降低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形成所谓的“空城”,最终也将减弱城市的持续竞争力。
随着园区的发展,人口也在迅速积聚。初步统计,截至今年3月,我市的8个园区时点统计从业人员有18万,同比增长了20%。纵观我市园区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它紧扣住“两型”产业体系,它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为“产城人融合”提供了基础。因此,我市各大产业园区在前期规划时,就着眼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的智慧为动力,促进园区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实现园区“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人口集居、功能集成”的空间布局,从而推动产业园区的功能升级。
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兴产业取而代之,使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在这种背景下,“产城融合”的概念逐渐被提出。所谓产城融合,就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产城融合首先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推进城镇化建设,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同时也能促进产业发展,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的自我更新能力。
产业是产城融合的基础
近日,市园区办正着手对我市园区的产业进行进一步布局规划,其中他们深入调研了先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初步拟定了3+3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即积极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时大力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整合资源,改善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链等,来实现主导产业集群化,以促成“大区域”的经济格局。
据统计,我市2014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14个属于产业项目,其中大多又分布在园区,例如在全市的98个工业及三产业建设项目中,湘潭经开区就占了22个,其中包含了建设泰富重工港口、矿山运输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塔奥(湘潭)地通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二期,威胜电气产业园项目等产业项目。湘潭经开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是他们园区的三大主导产业,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就体现了这点,发展主导产业就如同握紧拳头打一处,从而带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打造产业链是发展产业的重中之重,但除了‘建链’和‘强链’外,‘补链’也非常重要。”湘潭经开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企业间的联系不强,容易造成企业在寻求合作时“舍近求远”,使“产业链”脱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湘潭经开区开始帮助企业间的“联姻”。今年5月份底,湘潭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就组织开办了“企业联谊会”和“泰富重工配套企业对接会”,目的是为了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整合企业的优势资源,加强联合攻关,促进龙头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合作。
“军民融合”是湘潭园区的优化产业的另一思路。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亚洲首条MW级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装备生产线,说明“军民融合”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市园区办负责人表示,湘潭拥有丰富的军工产业资源,例如江麓、江南等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著名,因我们在规划和引导产业时,也要积极推进军民融合,。
依托基础设施聚集人气
在“产城融合”的美好愿景中,少不了人才集聚、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等因素。展开昭山示范区的城市规划图,在35平方公里园区建成规划面积中,与生活相关的配套区建成面积就占了12平方公里,约占建成面积的35%。昭山正力图建成一座“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生态产业新城。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他们提出了“战略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先行、公共配套同步”的发展思路,2013年,昭山示范区投入了20亿元落实了这个思路,初步建成了“三纵四横”的骨干路网框架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市园区办负责人说,下好了“基础设施”这一步棋,其实可以盘活一个区域,公园、图书馆、学校、医院等都是“人气项目”,“假如工厂的员工休闲、看病、居住都不方便,那又怎么会留得住人才,来长久支持产业的发展呢”。因此在我市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个较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包含了昭山示范区要建设住宅、学校、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低碳宜居综合小区;湘潭经开区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设施、安置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打造“宜居之城”的步伐中,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无疑是“如虎添翼”。其中,最明显的要属湘潭经开区,虽然总规划面积有138平方公里,但工业新区只占40平方公里,滨江新城区却占了60平方公里,生态保育区占了38平方公里。据介绍,18.8公里的湘江防洪大堤及景观道路的建设目前已经顺利推进,预计今年10月份就能实现主干道通车,而这对于滨江新城商业圈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必然会促进整个经开区工业、商业、人气的良性循环。
相关链接
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小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和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黄金期。中小城市将进一步融入“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通过推进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优化区域人口分布;促进生产要素在城镇之间的合理流动,形成与所在城市群中分工合作的功能定位;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实现城镇化从“扩空间”到“提功能”转变,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充分就业,提升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我国现有的产城融合模式有这样几种:
◆昆山模式◆
主要特点:外向经济+创新驱动+全面小康
浙江昆山是全国十八个改革开放典型城市之一,集聚了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家外资企业,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65.68亿美元。
昆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631.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6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370.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3.7%。
昆山是“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之一,连续四年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连续八年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
昆山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城镇化率达到75.1%,城镇人口124.6万。
◆武进模式◆
主要特点:民营经济+小城镇建设
江苏武进区民营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201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78.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89.3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1.6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0%。
◆双流模式◆
主要特点:新兴产业+统筹城乡+田园城市
双流是成都市的近郊县,近年来抢抓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按照建设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发展定位,围绕“在全省先建成全面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的目标,构建起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长沙模式◆
主要特点:两型发展+产城结合+幸福城市
长沙县是湖南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主两次”中的两个城市次中心之一。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长沙县不断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率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了“两型”社会与经济建。
[编辑:王乐丰]
来源:红网
编辑:张子星
本文为岳塘经开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